 |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69歲的法國猶太裔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
■ 周末人物 2014魅力文化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69歲的法國猶太裔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他也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得益于法國文學翻譯家群體的默默奉獻,莫迪亞諾的作品30多年前就被介紹到了中國。日前,本報記者分別電話、電郵采訪了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吳岳添、劉自強、嚴勝男、徐和瑾先生。
□ 本報記者 逄春階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專家、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吳岳添先生最近特別忙,電話都被打爆了,各種媒體都對準了他,因為他是最早關注莫迪亞諾的翻譯家之一。記者欲登門采訪,吳岳添先生婉拒了。他說:“我們只是做了些翻譯介紹,沒有什么可說的,可是媒體總讓我們說。”吳岳添的話,代表了資深翻譯家們的心聲,這個優(yōu)雅的群體低調,謙遜,讓人感慨。翻譯家只說莫迪亞諾,避談自己,在翻譯之外的說話、表達都非常謹慎。
十年前,
《夜半撞車》中國獲獎
早在十年之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聯(lián)合舉辦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評選,就曾經將獎項頒給了莫迪亞諾。當時法國文學評選委員會主任就是吳岳添先生,是他宣讀了莫迪亞諾獲獎作品《夜半撞車》的評語,他認為,在這部小說中莫迪亞諾以流暢和清晰的獨特文筆,敘述了一則尋找和回憶的故事。這一次寫作,是為了坦然地面對生活,以探求人的存在價值。
當時,莫迪亞諾還委托人帶來了一篇《致中國讀者》的文章,文中說:“我更愿意談談在我獲知這本書要被譯成中文時的感受。我覺得很幸福。還在孩提時代,我就十分向往這門語言;那些方塊字總是令我很著迷,而且,想必我把這種癡迷傳給了我的女兒,她為了學習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許,這本書的中譯本,具有比法語原著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奇特意味;這種神秘和奇特正是我在撰寫本書時想要賦予它的。如果這個心愿得以實現(xiàn),那么,這不僅僅歸功于我自己,更應歸功于中文這門美妙的語言。”
吳岳添說,法國在20世紀大概有12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到1985年以后一直沒有作家獲獎,一直過了20多年,才有了勒克萊齊奧于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沒想到今年莫迪亞諾又獲獎了,間隔這么短的時間,這是很罕見的。分析獲獎原因,吳岳添稱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委們的偏好程度、審美情趣,“還有一個原因,我猜測是不是跟他的猶太裔身份有關。這有沒有政治色彩?我猜測也不是一點都沒有,也有可能是對猶太人遭遇的同情。但他的文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得獎當之無愧。他的文學品質好,寫作手法非常獨特,能夠把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寫得跟真有其事一樣,比如他寫那個偵探,過去的一切都忘掉了,通過自己一點點回憶,回憶起前半生,這個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感覺文字清新,
不像法國“新小說派”
劉自強、嚴勝男伉儷,是法國文學翻譯家,他們在1992年就翻譯了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的兩部中篇小說《八月的周日》(后有人翻譯成《八月的星期天》)和《緩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69歲的劉自強是北京大學法語系資深教授,長期負責研究生法國文學評論和翻譯課程,翻譯出版有《黛爾菲娜》《茶花女》等多部法國經典名著,曾獲法國提供的翻譯家資助,赴法旅居和交流。
68歲的嚴勝男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編審,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編輯之余,主要從事法國文學翻譯,獨立或合作翻譯出版有《戀人舞曲》《左拉中短篇小說選》《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等。
記者先后三次跟嚴勝男老師通話,嚴老師都很耐心地解答,她很謙虛地說:“我們不是莫迪亞諾研究專家,只是翻譯了他的小說。當時是應社科院吳岳添先生之邀,翻譯一批當代法國文學作品。我和我愛人劉自強就選擇了莫迪亞諾的《八月的周日》《緩刑》。”當時莫迪亞諾在法國已經很有名了。1968年發(fā)表的處女作《星形廣場》,就獲得了一些獎項。他還寫有《夜晚巡邏隊》《環(huán)城大道》《家庭手冊》《凄涼的別墅》和《暗鋪街》等等作品,莫迪亞諾是一名不負眾望的著名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在法國均引起巨大反響。“這兩部中篇,我們翻譯得很順利。”
劉自強先生說:“我一接觸莫迪亞諾,就感覺文字清新,沒有撲朔迷離,沒有故弄玄虛。不像法國新小說派。”新小說派也被稱之為“反小說”派,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chuàng)作思潮,在哲學上則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學說和直覺主義以及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的影響。“新小說派”主張摒棄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方法,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時間順序等方面進行改革,徹底打破傳統(tǒng)。但劉自強先生說不喜歡“新小說派”作家的風格。
“好多年前,法國文學翻譯家柳鳴九先生,讓我翻譯一本法國新小說派的書,我看了兩天,看不明白,給退回去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能勉強。”劉自強說。
兩部中篇都是在“追憶”
《八月的周日》,最早由法國伽里瑪出版社出版。小說開頭講述的是,在海濱城市尼斯的一條大街上,一位先生看見了另一位先生為換回一顆鉆石在賣皮大衣;兩人互相認了出來,他們曾因一個女人而互成仇敵,他們共同鐘愛的那女人脖子上總戴著一串項鏈,上鑲一顆貴重的“南方十字星”鉆石,每當沉思時,她喜歡吮咂鉆石。那位先生換回的鉆石,就是那顆貴重的“南方十字星”。小說故事慢慢展開。緊接著,故事敘述者“我”進入了小說,“我”像一個檢察官調查多年前的一樁神秘案件一樣,把讀者帶入過去的回憶,一系列的感情糾葛、人生際遇凸現(xiàn)出來。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