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一区二区精品性色,欧美v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

      1. 首頁    山東    國內    社會    教育    旅游    房產    娛樂    企訊    女人    財經(jīng)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頁 > 資訊頻道 > 走基層 > 正文
           

        他定下新目標,讓紅薯產業(yè)“接二連三”

        2023-04-12 08:58:09  |  來源:  |  作者:  |  閱讀:次  字號: T   T
         

          4月2日上午,菏澤市成武縣茍村集鎮(zhèn)剛強家庭農場主、41歲的王剛強奔走在田間地頭,為村民發(fā)放今年的紅薯苗。“這幾天,已經(jīng)向300多名村民發(fā)放了紅薯苗。”王剛強告訴記者,紅薯苗免費提供給村民,下半年再以市場價向村民收購紅薯。

          帶動村民種紅薯致富,建菏澤市品種最全、產量最高的紅薯育苗基地——10年多來,王剛強著力經(jīng)營紅薯產業(yè),把紅薯苗銷售到全國21個省。

        成立家庭農場,紅薯就是事業(yè)

          “年內將收獲3000多噸紅薯。”在成武縣茍村集鎮(zhèn)王莊村的家庭農場里,20多位農民正在地里拔草、翻土、下種,部分土地栽上了紅薯苗。

          “紅薯就是我的事業(yè)。”王剛強說。出生于茍村集鎮(zhèn)王莊村的他,17歲時跟隨好友外出務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紅薯在市場中的潛在商機。

          “紅薯不僅味道好,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2007年王剛強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成立了成武縣首個家庭農場。成立之初,王剛強租下30畝土地試種有機紅薯。當時村里以種植玉米和小麥為主,很多村民都沒見過有機紅薯,“多數(shù)村民持懷疑態(tài)度,根本沒人相信能成功。”

          王剛強在紅薯育苗基地。

          有機紅薯個頭比普通紅薯小,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農藥,對技術要求高。

          “以往我們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培育模式,規(guī)模很小,第一次成規(guī)模種植之后,突然出現(xiàn)了很多難以掌控的情況,像各種病害、溫度濕度的把控以及施肥,和種幾畝地有很大差別。”王剛強說。

          試種過程幾經(jīng)挫折,成武縣農業(yè)部門及時了解情況,把政策送上了門,推薦他去參加專業(yè)技術培訓,提升自身的種植水平,漸漸地,他的種植成了規(guī)模。

          王剛強種的有機紅薯比傳統(tǒng)紅薯價格高好幾倍,村民紛紛加入。如今,王莊村家家戶戶都種上了王剛強提供的紅薯苗。

          不僅王莊村,目前王剛強帶動了茍村集鎮(zhèn)附近1000余戶村民種植紅薯1萬多畝,農民人均年增收超500元。

        “接二連三”,拉長紅薯產業(yè)鏈

          除了帶動周邊村民種紅薯致富,王剛強還著力拉長紅薯產業(yè)鏈。

          10年多來,家庭農場有機紅薯種植面積已達120余畝,品種也從原來單一的淀粉型發(fā)展到優(yōu)質食用型、鮮食水果型、高淀粉加工型等多個品種。

          幾年下來,王剛強發(fā)現(xiàn),有機紅薯一年中的售賣時間有限。

          剛強家庭農場培育的紅薯苗。

          “如果能把產業(yè)鏈條拉長,價值將更大。”為此,王剛強建設50多個育苗大棚,與省農科院合作培育出來的脫毒紅薯苗,成活率高、產量高、雜病少,也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為了打破紅薯供應的季節(jié)性短板,他還打算在茍村集鎮(zhèn)建第一個保鮮儲存庫。

          從加工和銷售環(huán)節(jié)發(fā)力,進一步延伸紅薯產業(yè)鏈——他將新目標定為“接二連三”。

          抓第二產業(yè)的思路,是自建成武縣首個紅薯加工廠。4月2日下午,王剛強來到鎮(zhèn)政府駐地,與鄉(xiāng)鎮(zhèn)有關單位協(xié)商工廠選址等事情,并打算從外地購置3條生產線,用于加工紅薯粉條、手工紅薯干和鮮紅薯粉。

          延伸第三產業(yè)的法子,是開紅薯實體店。今年下半年,他將在成武縣開一家實體店,賣有機紅薯、紅薯干和紅薯酸辣粉。

          采訪結束前,王剛強告訴記者,“希望10年內,紅薯育苗規(guī)模達到20萬畝,紅薯種植規(guī)模5萬畝,帶動上萬名村民致富!”

        大眾報業(yè)·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汪允成

        我來說說(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上一篇:臨清:用“活”公益性崗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下一篇:聊城市規(guī)范打造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0
         
         
         
         
        推薦資訊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增收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業(yè) 多點發(fā)力點亮綠色經(jīng)濟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觀走訪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
        種下“牧草綠”,治愈“鹽堿白”
        種下“牧草綠”,治愈
         
        欄目最新
        欄目熱門
         
         
         
        版權聲明   |   網(wǎng)站簡介   |   網(wǎng)站導航   |   頻道招商   |   聯(lián)系方式   |   友情鏈接
        山東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