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森啊,你聯(lián)系的幫扶戶過來找你,在大門口等著你呢”。近日一大早,廣饒縣陳官鎮(zhèn)機關(guān)干部孫玉森接到同事老楊的電話后,急匆匆地走出辦公室。在大門口,只見他聯(lián)系的梯門村貧困戶張小紅母子站在腳蹬三輪車旁等著他。
“小孫啊,這是早上俺娘和我剛摘的豆角和茄子,給你送過來了,你嘗嘗吧,”張小紅的兒子張冬冬說。“天這么熱,你娘倆兒騎個三輪車,多累啊。”孫玉森一聽,心里有點過意不去,因為從梯門村到鎮(zhèn)上,得十來里地。他連忙將母子二人請到辦公室喝點水歇歇。
張小紅母子是梯門村建檔立卡戶,張冬冬今年35歲,智力三級殘疾;母親張小紅今年75歲,為智力二級殘疾,母子倆相依為命度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流轉(zhuǎn)費用、高齡補貼、養(yǎng)老金、殘疾人兩項補貼、低保和扶貧公益崗等。
自結(jié)對幫扶以來,孫玉森帶著娘倆練習(xí)清掃院子、洗衣疊被、燒火做飯等基本生活技能,一邊干一邊教。特別是想著讓張冬冬通過自食其力的勞動,培養(yǎng)自信心,讓自己覺得是有動手能力的人,自身有能力實現(xiàn)脫貧。在今年4月份,借助“靚居工程”政策,孫玉森幫助張小紅戶安裝了屋檐雨搭,新建了灶房,更換了門窗,改造了旱廁,家居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以前,張小紅家庭雖然脫貧了,但主要靠的是政策兜底發(fā)揮作用,只有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才能鞏固住脫貧成效。”孫玉森介紹說,4月份的時候,通過扶貧辦和村兩委協(xié)調(diào),張冬冬到村里的保潔公益崗上班了,每個月都有了固定收入,真正實現(xiàn)了自食其力起來。不但如此,張冬冬人也變得開朗了,喜歡和人交流,眼里也有活了,精神狀態(tài)變得陽光起來。
只有帶著真感情,才能真扶貧、扶真貧,才能把精準扶貧做到緊要處、細微處,做到“節(jié)骨眼”上。今年開春的時候,看著院子里有點空閑地,孫玉森就教著張冬冬整理了整理土地,種上茄子、豆角等青菜。雖然種的不多,但這也是為了鍛煉干活能力,讓他逐步適應(yīng)社會節(jié)奏。“今天娘倆兒個跑這么遠來給我送菜,他們心里也很高興,來和我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孫玉森笑著說道。(董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