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晚間讀書,泡一杯茶,燃一炷香。

泡茶,用的是花瓷蓋碗,燃香,選的是天然藏香。這并非是特意附庸一份風雅,實在是這兩樣東西,太適合陪伴文人讀書、消此長夜了。
讀書,除獲得必要知識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享受讀書的過程。付出真情的閱讀,可以消閑,那是一份因為對書的喜愛而發(fā)自內心的沉溺。故而,泡一杯茶相伴,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一只青花瓷蓋碗,白底藍花,線條交織、錯雜,給人一種淡淡的意境。茶湯,是淡黃色的,款款細語,訴說衷情;杯面,則水汽縈繞,香氣氤氳。讀書讀得累了,左手持杯,右手拿著杯蓋,輕輕一抿,沁人肺腑。此時,書香、茶香,纏綿在一起,愜意極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茶杯在手,仿佛在等待一個人,那個人,從書中緩緩向你走來……
喜歡香的味道,常常拿一枝,放至鼻端,嗅一嗅,再嗅一嗅,聞著它那味道,感覺身邊洋溢著的是原野的芬芳。讀書時,燃上一枝,不僅滿足了我對香的喜好,更重要的是,香燃燒緩慢,它成為了一種閱讀的“陪伴”。青煙繚繞,人的眼卻還是專注在書上。生活的焦慮和緊張感,全被一枝香稀釋了。
就這樣,一杯茶,一炷香,一盞燈,見證和溫暖著我的夜讀和創(chuàng)作。讀書至夜深,已然進入閱讀的最佳狀態(tài)。門窗緊閉,室外的所有聲音,全被隔絕了,室內,是逼人的靜。此時,茶已涼,煙已息,只有那一盞臺燈還亮著。相信,從遠處看,也只是螢火蟲般的光亮罷了。真就是,肥了黑夜,瘦了燈盞。
碩士期間,教文學的老師,曾在課堂上談到他的夜讀體會,說:“每當讀至夜深人靜,酣醉之時,就會拉滅燈盞,讓書房變成一片黑暗。我沉浸在書房的黑暗里,我在黑暗中沉思,想著讀過的書,想著書中的那些人和事。那個時候,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課堂上的老師,講到此處,會閉上眼,一副沉醉的樣子。教室內,一片安靜。
深夜好文,深度閱讀,紙媒讓人思考,乃人生幸福事。夜讀至沉醉時,不會像老師那樣,拉滅燈盞,但我會凝視、沉思。凝視著書房的某一個地方,或者站起身,在書房內徘徊、游走。思緒,卻是完全沉浸在所讀之書的內容中。為之喜,為之悲;為之癡,為之醉。一篇篇作品和小說就這樣誕生了,仿佛那一刻,我雖我,卻又,我非我。
昏昏然,如莊周夢蝶。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天已豁亮。室內的那盞臺燈,光亮盡失。時光,就這樣,過了一夜,又一夜。生命中,上千個夜晚,也都這樣逝去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這樣的叩問,真是叫人,生一份無奈的凄涼。
納蘭容若有詞曰:“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讀書,雖不是彈曲奏樂,卻也殊途同歸:讀書,不就是在翻閱那豪情滿懷的歷史樂曲嗎?最合自己心的一句,還是“瘦盡燈花又一宵”,是啊,青燈相伴,讀書人,該是度過了多少不眠的夜晚?
一宵又一宵,青燈書影里,因讀書人的閱讀,文化、乃至文明的篝火,才得以不息,得以璀璨…… (文圖:米廣弘 文化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