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一区二区精品性色,欧美v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

      1. 首頁    山東    國內    社會    教育    旅游    房產    娛樂    企訊    女人    財經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頁 > 資訊頻道 > 關注民生 > 正文
           

        淄博:遷出灘區(qū)的新日子

        2021-06-22 07:48:46  |  來源:  |  作者:  |  閱讀:次  字號: T   T
         

          本報記者 李 振 陳巨慧

          本報通訊員 王克軍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長期以來,受汛期洪水淹沒、堤壩阻隔等影響,黃河灘區(qū)群眾祖祖輩輩與出行難、上學難、就醫(yī)難、安居難為伴?邢曼S河灘區(qū)脫貧遷建這塊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后,遷出黃河灘的群眾過上了怎樣的日子?近日,記者來到我省少數完全采取外遷安置縣市之一的高青縣,在3個遷建安置社區(qū)蹲點采訪,了解這里的遷后新生活。

          “住在新家里,我哪兒都不想去”

          6月15日,連續(xù)幾天的陰雨剛結束。在高青縣黑里寨鎮(zhèn)黃河新村社區(qū)的新家里,古銅色的老座鐘滴答作響,70歲的李桂英坐不住了,跟老伴念叨著:“明天一早就回去收麥子。”

          這是李桂英種的最后一季麥子。這位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要以麥收這種最傳統的儀式,與過去的生活告?zhèn)別。

          李桂英的舊家在于王口村,是黑里寨鎮(zhèn)在黃河北岸的一塊“飛地”。“以前這黃河兩邊是一個村,后來黃河改道給隔開了,一邊歸高青縣叫于王口村,一邊歸惠民縣分為河上于王口村、河下于王口村。于王口村多數耕地都在黃河對岸,得坐渡船過河種地。為了方便,有人在對岸搭起了小窩棚,慢慢地蓋成了房子。”于王口村所屬行政村禹王趙村黨支部書記徐安軍說,黃河灘區(qū)遷建前,于王口村有十戶人家住在黃河北岸,總共39口人。

          李桂英的老伴徐成祥1967年跟著父親遷居到河對岸,1975年與堰里(堰,當地群眾口語,指河堤,下同)鄰村的李桂英成婚。黃河在南,大堰在北,小夫妻生活在的河灘上,“日子苦得都能寫成一本書”。李桂英回憶,婚后第二年,黃河發(fā)大水,家里的三間土坯房連房頂一起沖走了。打這以后,每年冬天農閑時,兩口子就用小推車推土墊房臺。墊好一塊臺子蓋個北屋先住著,再攢上幾年錢,墊上幾年臺子蓋個西屋,就這樣一建30年,幾處屋子高高低低,直到小孫子七八歲了才把院子墊平。“堰里的道七上八下,推小車比在平地多使一倍力,房子修好了,我也累出了一身毛病,手腳都不管事了。”

          現在則大不同。“上樓有電梯,做飯有天然氣,洗澡有太陽能,冬天還有地暖,跟城里人還有啥兩樣?”李桂英說,在堰里時,冬天靠燒煤爐取暖,穿著厚棉褲棉襖還伸不出手。今年春節(jié),家里穿套保暖衣褲就夠了,在濟南的閨女一家、在濱州的兒子一家都回來過年,孩子們住到初四才返程。“住在新家里,我哪兒都不想去!”李桂英笑著說。

          走出大堰,讓孩子走到外面的世界,是每個灘區(qū)父母所希望的。常盛社區(qū)五合村的田永蘋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送孩子上學一度是她的頭等大事。“老大小時候在灘外的常家鎮(zhèn)臺李小學上學,從村里到學校5里路,每天接送要往返4趟。”上初中后,田永蘋開始在學校周邊租房陪讀,一年房租就得一萬多元。“老二三年級時搬進了新家,進入常家鎮(zhèn)中心小學,學校就在馬路對過,孩子自己走路上學,不用接送了。”從接送孩子中解放出來的田永蘋,在附近一家化工廠找到了工作,每月多了3000元的收入。

          和學校一樣變近的還有醫(yī)院。從木李鎮(zhèn)白龍灣村遷入鎮(zhèn)駐地附近龍灣社區(qū)的李士武老人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需要每個月定期拿藥。“過去村里沒有衛(wèi)生室,去衛(wèi)生院拿藥騎電動車要半個多小時,現在搬到社區(qū),離衛(wèi)生院五六百米遠,我這老頭子也能走著去了。”

          高青縣黃河灘區(qū)遷建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全部采用外遷安置方式的縣市之一,黑里寨鎮(zhèn)、木李鎮(zhèn)、常家鎮(zhèn)3個鎮(zhèn)17個自然村1443戶5275人,分別遷入黃河新村、龍灣社區(qū)和常盛社區(qū)3處安置社區(qū)。

          黑里寨鎮(zhèn)灘區(qū)內有大棚種植面積1000畝左右,最初考慮把安置小區(qū)設在配套設施更完善的鎮(zhèn)駐地,但在征求意見時,村民們提出了反對意見:“大棚都在灘區(qū),就近安置更方便種地。”于是最終確定了目前大堰外直線距離不到500米的黃河新村選址。

          “高青縣三個社區(qū)是全省首個提出建電梯房的安置項目。”高青縣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促進中心主任周文靜說,征求群眾意見時,村里反映留守的老弱病殘多,爬樓不容易,希望新樓配上電梯。經過反復測算,縣里為每棟樓加裝了電梯,額外產生的費用縣政府全部兜底。

          安置社區(qū)一期工程開工后,17個自然村中曾有4個村的群眾不想外遷,而是選擇舊村臺改造提升的方式安置,高青縣按照他們的意愿上報并確定了改造計劃。然而,看到新型社區(qū)建設標準高、推進速度快、生活環(huán)境顯著改善,4個村村民坐不住了,也萌發(fā)了外遷的強烈意愿,并通過多種渠道反映訴求。“舊村臺改造提升的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復,再進行變更難度大且沒有先例可循。”周文靜說,當時他和同事們也犯了愁,可群眾的呼聲就是工作的方向,他們咬牙加班作調查、寫報告,國家和山東省也全力支持。經數月奔波,2018年10月19日,山東省推進黃河灘區(qū)脫貧遷建專項小組辦公室專門為高青縣變更遷建方式下文,圓了4個村村民的外遷夢。

          目前,高青縣安置首批外遷13個村1109戶3994人的一期工程42棟住宅樓已全部搬遷入住,二期工程社區(qū)已建設完成,4個村334戶1281人正在搬遷入住。

          從“一崗難求”到“一工難求”

          6月16日中午11點半,山東得益乳業(yè)有限公司第二牧場餐廳,李坤在售飯窗口前,熟練地給工人打飯。

          去年10月,李坤一家從木李鎮(zhèn)白龍灣村搬入與得益牧業(yè)一路之隔的龍灣社區(qū),騎電動車5分鐘就到單位,這讓李坤真切地體會到了幸福感陡然提升。

          白龍灣村位于高青縣西北角,交通不便,種地收入不高,李坤的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兩位身體不好的老人都靠李坤一個人照顧。為了貼補家用,她每天早上6點騎電動車過大橋去黃河對面的濱州打工,天黑透了才能回來。

          2017年,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規(guī)劃啟動,李坤喜遷新居的同時,也得到了得益乳業(yè)優(yōu)先為灘區(qū)適齡人員提供的就業(yè)崗位。“每天工作8小時,月工資4000元,照顧家里一點都不耽誤。”李坤笑著說。

          搬遷后,種好原有耕地是篇大文章。木李鎮(zhèn)內清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750元每畝的價格將全村400畝土地流轉給了種糧大戶劉玉營。

          “資源變資產,土地活了;資金變股金,村民的腰包鼓了;農民變股東,有了更好收益,可以更安心工作了。”木李鎮(zhèn)黨委書記楊國華介紹,遷建方案確定后,木李鎮(zhèn)加大灘區(qū)土地流轉規(guī)模,為外遷村民增加土地收益保障。在確保農民土地承包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合法權益不變的前提下,還組建資產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股份合作社、置業(yè)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讓外遷群眾既有土地租金,又能拿到分紅股份。

          仍在自己耕種的大棚種植戶情況怎么樣?“頭茬瓜一天能產1000多斤,連產了20多天,每天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與周邊市場基本一致。”記者見到黑里寨鎮(zhèn)齊澤村黨支部書記王大衛(wèi)時,他正在自家的瓜棚給剛采摘的羊角蜜甜瓜打包。

          王大衛(wèi)去年10月搬到黃河新村一期,一家人住上了120平米的新房。記者問他搬家對大棚種植有什么影響,他擺擺手:“就是騎電動車從堰里到堰外,不礙事。”

          早上4點來地里摘瓜、賣瓜,接著是掛蔓,一直忙活到下午四五點,再回新家瞅瞅裝修進度。進了6月,這是黑里寨鎮(zhèn)官莊村村民李翠華的日常。

          李翠華是黃河新村二期的業(yè)主。最初選擇遷建方式時,她所在村選擇了就地筑村臺,不為別的,就怕耽誤了地里的活,“咱農民離了土地怎么活!”

          2.5公里外拔地而起的黃河新村讓她的顧慮煙消云散。電動三輪十分鐘到地頭,既住上新房,也不耽誤掙錢,李翠華細長的眼角牽出燦爛的笑容:“忙完最后一茬瓜就搬家!”

          對于打工的村民來說,搬遷給他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我們村外出打工的以裝修為主,原來一到農忙季節(jié)都得回家忙地里的活計。現在地流轉出去,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更多了,干活的時間更長更整了。”常家鎮(zhèn)常盛村黨支部書記杜學軍告訴記者,搬到常盛社區(qū)后,步行2分鐘就是田鎮(zhèn)街勞務市場,常盛社區(qū)成立了致遠勞務服務合作社,幫助村民尋找打工崗位。眼下曾經一崗難求的打工崗位甚至出現了倒掛現象——就在幾天前,常家鎮(zhèn)一家電子廠的負責人找到杜學軍,請他幫介紹工人,人數不限。杜學軍查了一圈發(fā)現竟然沒有人可推薦,“但凡有勞動能力、勞動意愿的,都找到崗位出去打工了。”

          “沒文化,也不知道去哪兒找活兒,啥工能輪到俺這老嫲嫲!”五合村73歲的李秀坤搬到常盛社區(qū)后,一家綠化企業(yè)來社區(qū)招工,李秀坤和老姐妹鼓起勇氣去報名,成功應聘綠化養(yǎng)護員。“早上車來小區(qū)接,晚上車送回來,還管一頓中午飯,每天工資60元現結,比在家種地掙得多。”

          在高青縣發(fā)展改革局,黨組書記王鵬飛拿出了一張高青縣灘區(qū)遷建工程圖。“三個搬遷社區(qū)周圍都有能提供大量就業(yè)崗位的產業(yè)項目。”王鵬飛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個圓點介紹——常家鎮(zhèn)安置社區(qū)選址縣城規(guī)劃區(qū)以內,緊鄰高青縣經濟開發(fā)區(qū),通過企業(yè)開展“春風行動”,為灘區(qū)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150余個;木李鎮(zhèn)安置社區(qū)選址在鎮(zhèn)駐地,對面為省級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得益田園牧業(yè)小鎮(zhèn),木李鎮(zhèn)與得益乳業(yè)公司簽訂了用工協議,得益乳業(yè)公司為灘區(qū)遷建群眾提供千個崗位,投資2000萬元建設的小微產業(yè)園已投入使用,提供就業(yè)崗位80余個;黑里寨鎮(zhèn)占地70畝的小微產業(yè)園正在建設。“外遷不僅要改善灘區(qū)人民的居住條件,更要以生活方式的轉變?yōu)槠鯔C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王鵬飛說。

          保修臺賬更新速度越來越慢了

          74歲的李鳳蘭是河邊長大的“老灘區(qū)”,沒想到剛搬出來不到一年,兒子就說她變得像城里老太太一樣時髦了——跟著抖音學會了跳廣場舞,晚上沒事就去外面跳一跳。

          去年4月到6月剛搬來的前三個月時間,杜學軍的手機一直保持熱線狀態(tài),早上7點到晚上10點,鈴聲響個不停。“遇到問題,村民們還不習慣給物業(yè)打電話,門鈴按不響、太陽能不出水都會找村委,我們聯系物業(yè)再給他們解決。”

          6月16日,記者在木李鎮(zhèn)龍灣社區(qū)服務大廳看到了4大本故障保修記錄臺賬,分別記錄著反映最集中的四類事項:太陽能熱水器、壁掛爐、打火灶、其他維修,時間主要是居民集中搬遷的去年10月、11月兩個月。正值取暖季,絕大多數村民在遷入前沒有使用壁掛爐的經歷,因此壁掛爐臺賬的記錄格外多。“基本都是不會用造成的問題。”龍灣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李云遠說,比如不會調溫導致室內溫度太低、太高。有次一個村民氣沖沖地給他打電話抱怨說壁掛爐里水不循環(huán),摸著不熱乎,他去查看后發(fā)現是進出水管沒有同時開啟。

          新設施很多人沒用過,老人接受速度慢,李云遠下定決心開班授課,只要是發(fā)現較為集中的問題,社區(qū)“兩委”馬上著手組織開課培訓,F在老人們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4本保修臺賬更新速度越來越慢了。常盛社區(qū)組織本社區(qū)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上門教老人用手機,如今社區(qū)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越來越高,不少老人還學會了用二維碼支付。

          農村生活,家家戶戶離不開缸。盛水的、盛糧的,大的、小的,哪家都有好幾個。搬遷時,李云遠見到村民們把大缸小缸扛到電梯間,忍不住上前勸說:“都住樓了,過日子用不著缸了。”大伙兒不以為然,還是把缸往家里搬。果不其然,沒過幾天,缸坐著電梯從樓上降到了一樓的儲物間,又從儲物間里挪到了儲物間外。

          “一進小區(qū),就看見路邊擺著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缸,還有些沒舍得扔的舊沙發(fā)、桌椅,蒙著塑料布堆放在草坪上,亂得不像話。”李云遠還發(fā)現,有人把以前看家護院的大土狗也帶來了。狗晚上爬進大缸睡覺,白天就在小區(qū)里游逛,引來不少居民的不滿。

          別無他法,只有耐心細致地解釋說明。社區(qū)“兩委”與物業(yè)一道,把每一個擺放在小區(qū)外的缸、家具等都標上號,拍照發(fā)到群里,請村民限期“認領”。剛接受完腫瘤手術不到一年的李云遠拖著虛弱的身體組織開會傳達社區(qū)管理規(guī)范,反復電話溝通,反復上門勸說。“讓農民適應上樓后的生活急不得,要多協調、勤跑腿、多商量。”“留著確實是用不上了,扔就扔了吧。”幾次登門后,跟李云遠同村同輩又同樓的李學遠終于轉變了思想,主動清理了3口大缸,還把帶來的土狗送了人。一個多月后,社區(qū)終于恢復了整潔。

          走進常盛社區(qū)的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向右一轉就是一間寬大的圖書館。三面落地的書架上擺滿各類書籍。“為了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社區(qū)添置了數百冊各類圖書,現在這里已經成了孩子們課余時間最愛的地方。”常盛社區(qū)主任李曉霞介紹,在二樓還新辟出一個網絡直播間,“現在大家喜歡看直播,拍視頻,我們計劃提供場所,邀請社區(qū)居民通過直播的方式展現遷出后的新生活。”

          6月17日下午,兩天的麥收終于結束,李桂英和老伴兒回到新家,躺在客廳的沙發(fā)上休息。“明年夏天不收麥了,咱們出去逛逛。”她對老伴兒說。

        我來說說(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上一篇:鄒城:昔日“大負擔”今成“香餑餑”
        下一篇:山東首批“人才保”在威海簽單
         
        0
         
         
         
         
        推薦資訊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增收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業(yè) 多點發(fā)力點亮綠色經濟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觀走訪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
        種下“牧草綠”,治愈“鹽堿白”
        種下“牧草綠”,治愈
         
        欄目最新
        欄目熱門
         
         
         
        版權聲明   |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頻道招商   |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山東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