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體記者 張怡
攝影報道
“漢青真是個好人”“鄰村的人都羨慕我們有免費午飯”“漢青太不容易了”……3月14日,記者驅(qū)車來到位于福山區(qū)南部的老嵐村,和樸實的村民們聊起“幸福院”的創(chuàng)辦人——煙臺市福山區(qū)紅櫻桃愛心協(xié)會會長、老嵐饅頭店老板初漢青時,這些80多歲的老人言談中盡是感激之情。

每天拿出銷售額的1%用于慈善
初漢青告訴記者,高中畢業(yè)后,他抱著“民以食為天”的想法,決定加入做饅頭的行當(dāng)。“那時剛二十歲出頭,用小車推著一筐筐饅頭到福山各村鎮(zhèn)上趕集。有人問是哪兒的饅頭時,我就告訴他們是‘老嵐村的’。”就這樣,“老嵐饅頭”漸漸地聲名遠(yuǎn)播……
通過勤勞的雙手,初漢青的“老嵐饅頭”店越做越紅火。工作之余,他開始將精力傾注到了公益事業(yè)上。
提及他“公益事業(yè)”的起源,還要追溯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這場巨大的災(zāi)難對我觸動很大,當(dāng)時和家里人商量后,便同妻子趙亞琳一起來到福山區(qū)慈善總會捐助了1000元。錢不多,就是想為社會做點事情。自此,我就有了想做慈善的想法,并從2009年開始,決定每天拿出銷售額的1%用于慈善。”
初漢青是這樣想的,更是腳踏實地這樣去做的:2009年當(dāng)年,他向福山區(qū)慈善總會捐助5500元;2010年3月底,向福山區(qū)慈善總會捐款2000元用于定向捐助貧困兒童和孤寡老人;2012年,在福山區(qū)成立“老嵐饅頭”愛心基金,每年注入1萬元,定向捐助20個貧困孩子;2013年,他每月拿出1500元,補助老嵐村10個小學(xué)生的班車費用;2015年1月15日,福山區(qū)紅櫻桃愛心協(xié)會正式成立……
關(guān)注農(nóng)村留守老人
隨著公益事業(yè)越做越多,初漢青關(guān)注到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nóng)村留守老人。
初漢青說,福山區(qū)老嵐村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80歲以上的老人有34位。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wù)工,慢慢地,就只剩下一些老人。“我是從村里走出來的,非常了解這些老人吃飯都是湊合。于是,便有了‘老嵐幸福院’。每天中午,廚師李本平大叔都會將飯菜拍照片、拍視頻,上傳到‘幸福院家屬’微信群里,讓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們都能安心。”
“剛開始籌備的時候挺難的,顧慮也多,比如說,老人們年紀(jì)都大了,萬一有個磕磕碰碰怎么辦?”面對親戚朋友們的勸說,初漢青堅定自己的信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自2020年“老嵐幸福院”成立至今,累計支出涉及房租、裝修、廚師和保潔的工資、水電氣費用等高達22萬元,其中有7萬多元是社會各界的捐款,這其中也有老人子女們捐助的費用,其余15萬元均由初漢青兜底。“現(xiàn)在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靠做饅頭賺那點錢維護目前的狀況有些吃力。雖然很難,但我不想半途而廢。我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
30多位老人中午齊聚“老嵐幸福院”
臨近中午11點,80歲以上的老人來到“老嵐幸福院”,邊聊天邊等著開飯。
84歲的李瑞章告訴記者,他和老伴自“老嵐幸福院”成立起,就一直在這里吃午飯。“在這兒和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心情愉快,吃得比在自己家里多。廚師李本平也是我們村的人,60多歲了,在我們這兒就算小孩兒。他從小就做飯,會安排,一退休就讓漢青給請過來了。他每天都會給我們換著花樣做,兩菜一湯的標(biāo)準(zhǔn),饅頭、花卷、米飯、面條、疙瘩湯……口味清淡,做得軟硬也適合我們。”
81歲的牟其翠熱情地拉著記者的手說:“中午和我們一起吃吧,鄰村都羨慕我們,每天中午都能吃上免費午餐。”
11點30分,一碗碗熱乎乎的面條端到老人面前,老人們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