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如碧,棗莊冠世榴園深處,石榴花開始在枝頭次第綻放。
近日一大早,72歲的“石榴把式”劉懷富挎著竹簍上山。在他腳下,依山而建的圍堰如梯田般盤旋而上,魚鱗坑內新補的客土泛著油光。“老祖宗留下的法子管用千年,如今配上滴灌技術,老樹結新果更有底氣。”劉懷富道出傳統(tǒng)農法的現代生機。
這份凝聚著農耕文明智慧的種植體系,可追溯至漢代《博物志》中“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的記載。經世代傳承,棗莊市嶧城區(qū)果農和農技專家們總結、設計的現代智慧農業(yè)管理平臺和追溯系統(tǒng),實現石榴種植“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中,石榴防凍豐產高效施肥管理技術入選2024年山東省農業(yè)主推技術,實現石榴領域“零”的突破。
智慧農法的現代轉化,更顯張力。位于嶧城區(qū)的國家林業(yè)草原石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石榴良種試驗園,成功選育國內唯一國審石榴品種“秋艷”和18個省審石榴良種,石榴新品種數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今年已完成繁育石榴良種苗木66萬株。
嶧城的石榴種植系統(tǒng),作為一項千年的農業(yè)文化遺產,歷經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更見證了農業(yè)智慧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生,在新時代的鄉(xiāng)村振興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如今,隨著“農遺”活化的不斷推進,石榴紅里正訴說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
冠世榴園一旁的206國道兩側,物流貨車穿梭不息。從枝頭鮮果到精深加工,石榴在這里完成“72變”,從自動剝皮到果蔬壓榨等環(huán)節(jié),每小時可加工石榴鮮果5000公斤,年產量100萬公斤,年生產能力200萬公斤。在美果來公司食品潔凈車間,年產3.5萬噸易拉罐裝飲品生產線、年產2萬噸超潔凈PET塑料瓶生產線、38口玻璃瓶果汁全自動生產線,每小時可生產4000瓶果汁,年生產能力600萬瓶;網紅PET全自動果汁生產線,每小時可生產4500杯果汁,年生產能力200萬杯。
“在中國棗莊石榴綜合交易中心,搭建5G石榴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石榴云數字經濟產業(yè)基地,匯聚石榴全產業(yè)鏈數據資源,實現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數字化銷售。”嶧城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局長孫文晉邊說邊展示數據,“目前,石榴產品電商經營主體近700戶,年銷售額6億元以上。”
石榴,堪稱全身皆為珍寶,即便是干枯后遺留的樹根,經能工巧匠妙手雕琢,也能轉化為一件件別具韻味的工藝品。
在冠世榴園深處王府山村,有一家獨具特色的石榴木雕根藝展館。近日,棗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延森,正在這里專注加工廢棄的石榴樹根。展館內不時傳來“滋滋滋”的拋光打磨聲,那是創(chuàng)作的旋律在流淌。在孫延森的手中,石榴樹根宛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搖身一變,化作一盞盞古色古香的燈籠,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或是成為昂首咆哮、威風凜凜的猛虎,盡顯王者之氣;又或是化作優(yōu)雅漫步、姿態(tài)綽約的仙鶴,靈動而飄逸。這些造型各異的石榴手工作品,一經亮相,便備受顧客青睞。
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民生硬支撐。在萬景園盆景基地,工作人員張忠濤正全神貫注地侍弄著眼前的石榴盆景。他投身石榴盆景領域已有二十余載,一排排石榴盆景整齊羅列,每一盆都有著獨特的造型,或蒼勁古樸,或婀娜多姿,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石榴樹別具一格的風姿韻味。目前,嶧城區(qū)盆景盆裁在園數量達到22萬余盆,從業(yè)人員3500余人,年產值6億元,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從種質保護到品牌建設,從技藝傳承到科技賦能,嶧城構建起“保用結合、多方參與”的“農遺”活化體系。這種將生態(tài)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有機統(tǒng)一的實踐,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如今,石榴花不僅開在嶧城的山野,更綻放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春天里。(記者 孟令洋 通訊員 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