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子女遇上“雙陪”父母
最近幾周,何琳越來越怕接到母親的電話。
“我媽提出想來北京和我生活一段時間,我拒絕,隔幾天她會再提起,可她來這里的話,她怎么辦,我又該怎么辦?”提到這件事,何琳又急又氣。
27歲的何琳在美國一所高校完成了研究生學(xué)業(yè),兩年前回國,現(xiàn)在就職于北京一家國有企業(yè)。無房、無車、無配偶,她嘲笑自己為“三無”產(chǎn)品。住在東四環(huán)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每周固定去兩次健身房,偶爾和朋友到郊區(qū)或附近城市自駕游,她覺得自己生活得“沒那么糟”。
但當(dāng)母親提出要來北京時,何琳連呼“NO!”
她歡迎母親到北京旅游,就像她研究生畢業(yè)時,母親和她一起完成了在美國4個州的畢業(yè)旅行。但她無法接受母親“沒什么別的,就是給你做做飯”的生活。
在她看來,那更像是給在外地讀書的中學(xué)生“陪讀”。“我已經(jīng)27歲了,還需要媽媽來‘陪工’照顧我嗎?”
何琳心里清楚,母親想來“陪工”,只是因為思念孩子。“與其是媽媽照顧我,其實不如說是我照顧我媽,她年齡大了,比以前需要我了”。
她拒絕母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生活條件欠佳,不能給母親很好的生活環(huán)境,“我能讓我媽和我擠在這間小出租屋嗎?”
二是她渴望獨立的生活。長年求學(xué)在外,何琳覺得自己早已有了相對固定的生活節(jié)奏和習(xí)慣,不喜歡別人破壞自己的“小宇宙”,即便是父母。
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傷了母親的心。為了讓母親既斷了來北京的念頭,又能緩解思念之苦,她要求自己每月至少回家一次,每周與母親視頻聊天,平時也多打電話、發(fā)微信。
上個月,何琳有20天在不同城市出差,最后一個周末她只想回北京睡覺。“但是想想,應(yīng)該回家了。”她坐上了回家的夜車,第二天一早到家就發(fā)燒了。
她有些羨慕那樣的同齡人: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得很精彩。在她看來,這些同齡人在過自己日子時可以少一些內(nèi)疚。她還希望,能有個兄弟姐妹能一起照顧父母,減輕彼此的壓力。
陳寒的母親退休后,以最快的速度從西安搬到了兒子工作的城市昆明,以“生活無聊,退休避暑”的名義。
“我媽在生日當(dāng)天準(zhǔn)時退休,第3天就‘拋下’我爸坐飛機來了昆明。”陳寒說。
從那天開始,這對母子的生活都有了變化。因為人生地不熟,母親很少出門,獨自出行的最遠(yuǎn)地點是超市,她“像照顧小孩子一樣”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并給兒子立下了很多“規(guī)矩”,比如早晨不能洗頭,晚上手機要放在離床一米外的地方充電,不能用男士香水,等等。
在陳寒眼中,母親的生活重心在兒子身上,所以自己要盡最大努力去體諒和包容。“我覺得在大部分中國家庭里,媽媽一生最重要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爸爸。可能對于很多媽媽來說,孩子比另一半重要,所以想管孩子更多。”陳寒說,“她們怕孩子獨立后就飛走了。”
在昆明,他母親其實過得并不精彩。“我媽天天看電視,看到她自己都無聊了”,陳寒笑著說,“所以如果不出差的話,我周末就帶她出去玩。”
母子倆通常周六早晨出門,周日晚上返回,目的地是附近的城市和臨近省份。陳寒覺得,自己相當(dāng)于開啟了每周7天無休模式,不得不取消日常與朋友的聚會。母親也不習(xí)慣新環(huán)境的生活。
有一天晚上,陳寒去健身房,他母親去超市。一個小時后,他接到母親的電話——因為從超市的另一個門出來,她迷路了。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