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希偉本報通訊員 趙玉國
在茌平縣賈寨鎮(zhèn),很多人可能沒有見過劉景華,但是都聽說過他是邢胡劉村的“種菜大王”。從一名菜販子成長為方圓百里有名的蔬菜種植戶,劉景華走過了不平凡的20年。
上世紀90年代末,邢胡劉村村民響應上級黨委政府號召,開始大面積種植蔬菜,劉景華也種植了2畝大蔥。趕上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自家地里產的大蔥不夠賣,他就收購其他村民的大蔥,然后轉賣給蔬菜收購商。1999年,劉景華看準了商機,在聊城蔬菜批發(fā)市場租了一處門面,把邢胡劉村產的蔬菜銷往更大的市場。在長達10年的賣菜生涯中,劉景華逐漸認識到,只要選對品種,種植蔬菜也能有良好的收益。2009年開始,他和3位合伙人在成都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白蘿卜。2012年春天,白蘿卜的價格一路飆升,從每噸800元上漲至每噸2000元,劉景華賺了一大筆錢。“1畝蘿卜純賺1.5萬元,這是迄今為止我的最高畝產紀錄。”
白蘿卜為劉景華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也讓他的膽子越來越大了。2012年,他回到家鄉(xiāng),流轉了80畝土地,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蔬菜。然而,由于當年市場行情不好,他種的白蘿卜和大蔥都沒有賺到錢。但是,劉景華沒有氣餒,而是一口氣又流轉了70畝土地,選擇種植甘藍、茄子等蔬菜品種。
2015年,甘藍、大蔥市場行情很好,劉景華一下子賺了50多萬元。最近幾年,蔬菜市場的行情也十分穩(wěn)定,劉景華的收入十分可觀,他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
看到劉景華種植蔬菜發(fā)財了,邢胡劉村劉保忠、馮莊村馮慶路也加入到蔬菜種植大軍中來。“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化是關鍵,F在每當蔬菜上市時,外地的車輛就上門收購,根本不用菜農自己拉著去賣。”劉景華說,“我希望能夠帶動更多村民種植蔬菜,讓邢胡劉村的蔬菜打出品牌,從而產生更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