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山街道緊緊圍繞“大力發(fā)展高效、特色種植業(yè)”這一主線,依托良好的水土光熱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種植業(yè),讓種植特色小米成為龍山街道助農增收、實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yè)之一。

產業(yè)結構調整,小米種植成主業(yè)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大留村位于即墨小龍山腳下,四面環(huán)山,墨水河支流玉帶河穿村而過,氣候溫潤水源豐富,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小米優(yōu)良的品質。“我們村的小米顆粒飽滿,熬出的小米湯特別香并且非常黏稠。”青島大留村小米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周丕初告訴記者,他們村屬于丘陵地帶,土壤呈沙質,加上村莊水源豐富造就了品質上乘的小米。
近年來大留村根據市場需求,轉變產業(yè)經營理念,加大對小米的田間管理力度。先后邀請技術人員開展農作物種植講座,到田間地頭給群眾傳授小米免耕深松、抗旱栽培、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全力做好技術指導實用技術,助農增產增收。
大留村村民周大爺說:“以前種小米,品種不好,畝產量只有兩百來斤,一畝地收入一千塊錢左右。這幾年買的小米品種質量好,而且村里還請了技術員到地里手把手的教小米種植技術,今年種的小米比往年的顆粒大,產量也比以前高的多,種小米很好,我家今年都擴種了3畝。”
大留村小米喜獲豐收
8月23日,在龍山街道大留村的一片金燦燦的小米地里,一顆顆飽滿的谷粒將谷穗壓彎了腰,隨風搖曳,一片金黃豐收景象。村民們戴著各色遮陽帽,身著長衣,手持鐮刀,個個忙得滿頭大汗,場面十分熱鬧。“快來看看吧,今年的小米粒特別飽滿。”70歲的村民周大爺拿著割下來的幾縷谷穗說,今年他一共種植了1畝多小米,由于雨水充足,今年小米顆粒飽滿獲得豐收,每畝產量達到400多斤左右,一畝地就能收入3000多元。
在村莊的水泥路上,隨處可見晾曬著的一些剛剛脫粒的小米。“咱村種出來的小米,顏色好,口感好,在市場同類產品中更有競爭力。”周丕初捧起一捧小米說,今年雨水充沛,除了極少部分低洼地塊有積水,村里小米基本不受影響。今年小米喜獲豐收,由于現在市面上新鮮小米還沒有大量上市,目前每斤小米價格在10元左右。
村莊種植小米有著幾百年歷史,經過世代延續(xù),小米種植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傳統種植模式,從播種到收獲全都靠人力有機種植,生產出小米的品質亙古不變。隨著人們從“吃飽吃好”向“吃得有營養(yǎng)”轉變,小米等雜糧受到追捧。經過幾代人口碑相傳,大留村小米現在成了即墨現代特色農業(yè)的一張“黃金名片”,每年到了收獲季,甚至還有青島市區(qū)的市民開車專門到村里來購買。
成立合作社“化零為整”,農戶致富好“錢景”
“從我小時候記事起,村里就有每年種植小米的傳統,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種小米。這幾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統一收購,價格提高了,大家伙兒種小米的干勁更足了!”周丕初說。“我們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加上村干部沒少做工作,如今村里種谷子的農戶一年比一年多,農民的錢袋一年比一年鼓。”
為了打響大留村小米品牌,提高村民收入,2008年,村里成立了青島大留村小米專業(yè)合作社,并注冊了“大留村”商標。每年到了收獲季,合作社統一收購村民種植的小米,經過加工包裝后對外銷售,“這樣不但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能提升我們村小米的知名度,讓越來越多市民品嘗到我們村的小米。”周丕初說,如今他們合作社每年生產的小米供不應求,有些客戶都提前打電話預定。
如今,在大留村小米品牌的帶動下,周邊好幾個村莊也紛紛開始種植小米。對于村子下一步發(fā)展,村支部書記周亮已經規(guī)劃好藍圖。“我們計劃利用‘大留村小米’這一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優(yōu)勢,發(fā)展集體經濟,謀劃建設小米加工廠,并且通過網絡銷售,提高我們‘大留村小米’的知名度,讓‘大留村小米’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