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工序叫刷線,就是把各種顏色的線,按照要織布的花色排好捋順,500多根線,一根也不能亂,所以非常費時費力。”8月12日,鄒平市臺子鎮(zhèn)孟胡村,56歲張嶺花正和工人們在車間里緊張地忙碌著;而丈夫張強,則忙著對外聯(lián)絡,發(fā)貨送貨。

張強(右)正在與妻子張嶺花進行“刷線”前的準備工作。
“純手工制作,雖然費時費力,但織出的粗布跟機織的感覺不一樣。” 張強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織的老粗布銷售情況也越來越好。”而這樣的好結果,來自夫妻二人多年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
20多年前,頭腦活絡的張強在外販賣棉紗,也捎帶著賣繩子、拖把?吹娇棽忌獠诲e,他開始嘗試織布。
看到他家織布賺錢,本村及附近村一些婦女也想從事這個行業(yè)。了解到她們的需求后,張強就把棉紗送給村里的婦女,回收她們織好的棉布。隨著加工量的增多,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手工織布工序太多,好多婦女們操作起來很困難。

張嶺花(右)正與工人仔細“刷線”。
為解決這些問題,張強就和妻子在家建起了專門的車間,對棉紗進行初加工,將織布前的花型設計、穿柱、領機、插板等繁瑣的工序全部完成,這樣加工戶回家將半成品(纓頭)直接掛在織機上,就可以開始織布了。由于工序減少,加盟戶也越來越多。
“通過我們的帶動,目前周邊村已有六七十戶專業(yè)加工戶了。” 張嶺花介紹說,“我們提供纓頭,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在家一天都能掙六七十塊錢,她們都很滿足。”

張強正在倉庫內整理成品老粗布。
而據(jù)張強介紹,為村民提供纓頭,加上自己銷售的成品老粗布,他們一天也有四五千元的銷售額。除去工人的工資和其他開銷,夫妻二人也有不錯的收入。
“憑著雙手掙錢,還帶著這么多人一塊干,這樣的日子我們也心滿意足!” 今年57歲,身為村黨支部書記和主任張強感慨地說,“今后,還想讓更多的農戶加入進來,同時嘗試網(wǎng)上銷售,拓寬老粗布的銷售渠道。”
大眾報業(yè)·農村大眾記者 王星 通訊員 李曉偉 劉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