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月初一就種了豆子,爭取早養(yǎng)殖豆丹,早上市。”近日,沂源縣張家坡鎮(zhèn)前瓜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紀剛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前瓜峪村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抓手,連續(xù)啟動了蘋果園改造、草莓種植、豆丹養(yǎng)殖等多個項目,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村集體收入持續(xù)攀升。
前瓜峪村的果園更新工程始于2019年底。宋紀剛介紹,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前瓜峪村積極探索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帶動社員以土地入股,三年發(fā)展了500多畝新型果園。采用寬行密植栽培技術,機械化操作,數字化管理,開拓果業(yè)發(fā)展新模式,2022年起果園已開始產生效益。他說:“與流轉模式相比,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在果樹栽培早期無收益階段可減輕合作社的經濟壓力;果園產生收益后,社員、合作社、村集體按約定的8∶1∶1比例分紅,保障了農戶收益的最大化。”
2023年,前瓜峪村又建起11個草莓大棚,帶動農戶承租經營。村民宋作玲此前在外打工,得知村里發(fā)展草莓種植,她就辭去工作,回村承租了兩個棚。目前本季草莓種植接近尾聲,幾位村民在大棚里劈葉子,為新一季育苗做準備。
宋作玲一邊忙碌一邊對記者說:“種大棚與上班相比,時間更靈活,農忙時就雇村民來幫忙。這一季草莓價格較低,純收入也能達到七八萬元。”
豆丹養(yǎng)殖是前瓜峪村今年新上的項目。宋紀剛介紹,豆丹又叫豆蟲,是豆天蛾的幼蟲,以吃大豆、洋槐樹的葉子等為生,蛋白質含量較高,味道鮮美。單體8克以上即達到采收標準,大棚每年可種養(yǎng)3茬。
5月8日,幾名村民在豆丹大棚里拔草,村民宋洪峰到承租的大棚里查看豆丹長勢。“這茬豆丹有的已經長到五六克重,再長幾天就可以上市了。每茬畝產量約200斤,一年能種養(yǎng)3茬。”他告訴記者,“養(yǎng)殖豆丹投資不高,除了設施投資,主要成本在于豆種和蟲卵,花的工夫也不多。”
前瓜峪村今年新建的12個大棚,目前由合作社經營8個。村民郝鳳嬌是合作社的大棚管理員,她說:“最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升降遮陽簾調節(jié)大棚溫度,澆澆水,兩個人就能完成。”
“種完三茬豆子,我們還能再種一茬蔬菜,預期總體效益比較可觀。”宋紀剛表示,“前瓜峪村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近幾年連續(xù)發(fā)展多個特色產業(yè)項目,村集體收入從‘零’起步連年攀升,去年突破了20萬元。今年上了新項目,村集體收入力爭達到50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