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濟南市歷城區(qū)彩石街道西絲峪村,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氣質”:柏油路兩側綠植茂盛,路面不見一絲雜物,小型燈光足球場上,孩子們正在踢球。
4月20日,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院里新建的面條加工車間,村委委員兼村會計張冬梅,身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紅馬甲,和工人一起擦拭面條加工設備。“志愿者參與生產,可以有效控制生產成本。我們不值班的村干部,都會加入進來。西絲峪村和周邊村民早餐大多喜歡吃面條就小菜,我們的面條,都以成本價銷售給本村群眾。”張冬梅說。
“我們村是2級水源保護地,村里先后考察了蓮藕種植、豆腐加工等項目,最終決定上馬這個無污染的面條加工項目,去年9月16日,面條產品正式下線,有芹菜面條、胡蘿卜面條、豆面面條和普通面條等。所有產品都嚴格按照標準生產,不含添加劑。2023年底,禮盒裝面條還一度供不應求。”村黨支部書記宋現香介紹。
西絲峪村志愿活動多,每過一段時間,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村民代表、黨員都會集合起來,對村莊衛(wèi)生進行集中打掃清理,日常維護則由公益崗人員負責。通過眾人參與,小村的村容村貌和環(huán)境衛(wèi)生一直很“在線”。
村里的幸福院2021年12月21日開始運營,服務50多位老人。平日里,志愿者會輪流在幸福院里幫廚。志愿者于芳愛是包水餃領隊,很受老人歡迎。每逢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都有慰問表演、美食聚餐等活動。老人的理發(fā)也基本被志愿者承包了。“老了老了,這發(fā)型還跟上趟了,你看我這新理的發(fā)型精神不?”剛理完發(fā)的77歲老人李道中滿意地說。
西絲峪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廣場里,建設有村史館、圖書室、棋牌室、活動室等設施。在活動室里,還設有健康角、縫紉角等。
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深影響到了孩子們。“附近大龍小學的孩子們會時常來村里看望老人,幫助老人打掃家庭衛(wèi)生。‘六一’節(jié)我們也去學校走訪慰問。村里老人們看到嘰嘰喳喳活潑好動的孩子們,都很開心。有位活動不方便的老人,還特意讓我給學校老師帶個話,謝謝孩子們。”宋現香說。
農村大眾報記者 唐 峰
通訊員 張宜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