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典禮一般都在酒店辦,在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的年輕人卻把婚禮搬進大棚,村里的講解員擔任司儀,村內大鼓隊、秧歌隊義務助演,田園婚禮新潮又省錢,一年內就有5對新人選擇在大棚內辦婚禮。
“作為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區(qū),我們的大棚建得很氣派,一些城里年輕人想辦田園婚禮,就主動來詢問,想租大棚作婚禮場地。”庵上湖村村支書趙繼斌說,這讓他們受到啟發(fā),村里決定給年輕人提供免費的結婚場地,辦當下時髦的田園婚禮,家門口現(xiàn)成的大棚就派上了用場。
村里的講解員趙靜擔任婚禮的司儀。她告訴記者,庵上湖村倡導新事新辦、簡辦,不僅免費提供大棚、鄉(xiāng)村振興學院餐廳、多媒體設備等,村干部和志愿者還全程義務參與婚禮服務。
除了倡導新事新辦,庵上湖村還在村規(guī)民約中約定“厚養(yǎng)薄葬”,禁止喪事鋪張浪費,提倡生前厚養(yǎng),弘揚孝善文化。
“很好,冬天有地暖,夏天有風扇,每天換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走進庵上湖村養(yǎng)老幸福院,85歲的趙允和老人正在長椅上坐著,等待中午開飯,他已經(jīng)在這里住了5年,是第一批入住的。記者了解到,幸福院運營費用一部分是由子女繳納,剩余由村集體托底,目前已入住26名老人。
“村里鼓勵敦促子女常來看望老人,關心關愛老人可以賺取積分。”趙靜介紹,在重陽節(jié),村里還隆重評選“最美家庭”“最美老人”“好媳婦”“好婆婆”,在“孝善榜”上公示,以榜樣示范弘揚孝善文化。
村規(guī)民約里的移風易俗條文之所以被村民有效執(zhí)行,背后離不開積分制和紅白理事會的作用。庵上湖村設置村規(guī)民約積分,掛鉤年底評優(yōu)分紅,搭建“一戶一碼”線上管理平臺,變傳統(tǒng)公開欄為門前懸掛帶二維碼的小木牌,“碼”上公示,激發(fā)村民開展移風易俗的積極性。村紅白理事會對喪葬嫁娶的儀式流程、隨禮金額等給出明確標準,達標即可以賺取積分,選擇理事會操持的也可以賺取積分。理事會成立16年來,每年為農戶操持婚喪嫁娶等事宜十幾次,平均每戶節(jié)約支出2萬多元。
“村民很樂意讓理事會操辦。村里人最怕攀比,人家這樣做了,你不這樣做,怕被鄰居笑話。”趙繼斌告訴記者,正是有了村規(guī)民約和積分舉措,“簡婚、厚養(yǎng)、薄葬”已在庵上湖村成為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