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昭勃 攝影報道
每天晚上,在鐵西熱鬧的豐澤園西門外,一個攤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名為“小饞嘴里脊肉餅”的攤位由44歲的聾啞人李月娥經(jīng)營,她在攤位旁放了一塊寫有品類和價格的提示牌,每當顧客光顧時,她都會指向牌子,提示他們這是一家“無聲小店”,顧客們會默契地打開手機掃碼點餐。李月娥雖身處無聲世界,卻在嗞嗞作響的油鍋中炸出了幸福的滋味,她用心制作的里脊肉餅香飄街巷,收獲無數(shù)回頭客。
3月20日晚上,記者來到李月娥的攤位,通過手機打字與她交流,“聆聽”她的小店故事。今年44歲的李月娥是后天患病導(dǎo)致的聾啞,因溝通障礙求職屢屢碰壁,2024年5月,她在刷短視頻時刷到一位山西聽障人士的招生視頻,通過手語學會了制作里脊肉餅。學成后的李月娥,在家人的支持下,購置了三輪車等各類裝備,開始在豐澤園西門擺攤創(chuàng)業(yè)。起初,顧客對攤主的“無聲”經(jīng)營有些好奇,但嘗試購買后發(fā)現(xiàn)口味不錯,漸漸成了回頭客。
“她家的里脊肉餅很好吃,食材很新鮮。”正在買肉餅的第七中學的李同學是這家店的?停“我已經(jīng)很多次特意繞路過來買里脊肉餅了。阿姨很和善,每次都會微笑著對我致謝。”
為了彌補不能叫賣無法語言溝通的劣勢,李月娥專注于提升食品質(zhì)量。她告訴記者,是很多回頭客在照顧自己的生意,“去年夏天,有一位家住東方紅西路的年輕人,特意過來買了好幾次,他說沒想到第二天復(fù)熱也還很好吃。”李月娥給記者翻看了她的收款記錄,該顧客第20次到店、該顧客第11次到店、該顧客第8次到店……收款記錄里密密麻麻的“第N次到店”是對李月娥最大的鼓勵。每當顧客豎起大拇指,她總會雙手合十或比出“謝謝”的手勢回以燦爛笑容,周邊居民有時也會自發(fā)為她當“翻譯”。
李月娥每天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出攤,早餐時間段始于清晨6點,晚上收攤基本在9點半后,出攤的辛苦可想而知,但她卻是一個很知足的人,“有時我媽會幫我備料、看攤子。雖然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孩子很優(yōu)秀,正在讀高中。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愿望,我現(xiàn)在感到挺幸福,每天都很開心,希望大家吃得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