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到山東聊城臨清市,忙完手頭的工作,在臨清街頭閑逛。作為運(yùn)河古城的臨清,在街頭巷尾還能看到過去的老建筑,感受到這座運(yùn)河古城昔日的繁華。

正走著,一群人圍在一個(gè)豆腐攤前吃豆腐的場景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一輛腳蹬三輪車上放著一大塊用白布包著的水豆腐,那豆腐顫悠悠、水汪汪的,散發(fā)著熱氣。與其它地方的豆腐有所不同的是,買豆腐的人不是將豆腐買回家烹飪,而是用一小塊長方形的木板托著,直接就在攤位前吃了。這個(gè)吃法頗有意思,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當(dāng)?shù)靥厣朗?mdash;—托板豆腐,從早到晚、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食客圍在豆腐攤前吃豆腐的場景。
看著周圍的人吃的津津有味,我也迫不及待地想品嘗一下。賣豆腐的老板娘熟練地為我我切下一條豆腐,放在木板上,然后切成了七八小塊。我小心翼翼地托著不滿,水豆腐在木板上顫顫悠悠,感覺就要掉下來。我效仿著傍邊人的吃法,不用筷子,雙手托著托板豆腐送到嘴邊,直接用嘴輕輕一吸,白白嫩嫩,還冒著熱氣的豆腐就“滑”進(jìn)肚里。由于托板豆腐水分特別大,說是“吃”,其實(shí)用“喝”更恰當(dāng),所以當(dāng)?shù)厝肆?xí)慣將吃托板豆腐叫作“喝豆腐”。“喝”下熱乎乎的豆腐,瞬間感覺暖暖的。未加任何佐料的托板豆腐,入口后,能感覺到濃濃的豆香味,清香細(xì)膩,讓人回味無窮。
吃法如此獨(dú)特的托拌豆腐到底因何而來呢?關(guān)于托板豆腐的來歷,在臨清還有一個(gè)有趣的傳說。相傳在明朝,曹州有一位窮苦潦倒的秀才進(jìn)京趕考,到臨清時(shí)已經(jīng)饑寒交迫,卻又身無分文,無法果腹。這時(shí),他被一位好心人所救,那人用小木板兒盛著幾塊熱乎乎的水豆腐端到秀才面前。秀才高中后,專程回到臨清只為再吃一回用木板盛的熱豆腐。從此,又白又嫩、溫?zé)峥煽诘?ldquo;托板兒豆腐”便在臨清流傳開來。
相比吃法,臨清托板豆腐的做法卻不那么獨(dú)特了,尤其地返璞歸真。老板娘介紹,托板豆腐的做法其實(shí)非常簡單:精心挑選當(dāng)?shù)厣系鹊狞S豆,經(jīng)過脫皮、水泡后,磨碎,用布濾出豆?jié){,然后倒入鍋中燒開,再加鹵水精心點(diǎn)制就可以了。這也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制作方法,不加任何作料修飾,才更加保留了托板豆腐最天然的味道。雖然現(xiàn)在各色美食越來越多,臨清人對托板豆腐的熱愛卻絲毫沒有減弱,在臨清的街上每天都能聽到“托板豆腐”的叫賣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