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wǎng)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露天電影是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那時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人們盼一場電影就像盼一次過年。

到了放電影的日子,放學(xué)鈴一響,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小跑去放映場占場,用木棍、石塊圈出一塊足夠全家人坐的地方,去得早了可以占到前排中間的好位置,晚了就只能待在后面或左右兩邊。有人每次占的位置都是最好的,距離放映機就幾米的距離。然而,這樣的位置也有弊端,就是每當(dāng)放映開始后,黑壓壓的人群聚集在放映機前時,想出去解手,也得費九牛二虎之力。
電影通常都是晚上放,可每次太陽還沒落山,很多小孩就迫不及待地從家里抱上幾個凳子去了放映場,生怕已占好的場地又被別人占了。夜幕降臨,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有本村的,也有鄰村的,男女老少,人頭攢動,將整個放映場擠得水泄不通。每次放映前,放映員都要預(yù)告一下電影片名,那幾句預(yù)告詞至今記憶猶新:“觀眾同志們,今晚給大家放兩部影片,一部是《地道戰(zhàn)》,一部是《洪湖赤衛(wèi)隊》,看電影前大家要把家人安排好,防火防盜。”
終于,放映機開始“嘎吱嘎吱”轉(zhuǎn)起來了,變幻的光束照射在像風(fēng)帆一樣鼓脹的雪白幕布上,緊接著“八一”軍徽的片頭出現(xiàn),一下子就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電影故事中。那時的電影多半是戰(zhàn)爭片,如《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上甘嶺》《白毛女》《閃閃的紅星》等, 后來就有了一些生活片,如《廬山戀》《甜蜜的事業(y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有時候還會放一些老年人愛看的戲劇,像《天仙配》《女駙馬》《朝陽溝》等。大家最喜歡看的是戰(zhàn)斗故事片,電影里那一個個英雄人物總讓我們非常崇拜,想著以后要成為像他們那樣厲害的人。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班里同學(xué)們往往都還沉浸在影片的劇情里,到了學(xué)校就會互相模仿著電影里的鏡頭,一邊表演動作,一邊說著其中經(jīng)典的臺詞。記得一次,看完《閃閃的紅星》后,有同學(xué)用木頭做了兩把盒子槍,拉著一幫小伙伴演電影里抓“胡漢三”的片段。
那時放映隊通常都是逐村放映,因此很多人跟著他們逐村看,幾乎場場必到,有時候甚至能跟出七八里地去。其實各村放映的電影也就那么幾部,每一部都看了很多遍,但始終百看不厭。到外村看電影就沒有在本村有優(yōu)勢了,每次趕到時,放映場里早已人山人海。個子小的,站到哪里前面都有個子高的人擋著,沒辦法他們只能跑到幕布后看反面,據(jù)說反面的場景也很有意思,畫面感一點也不比正面差。
回想起當(dāng)年看露天電影的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好。電影讓人有了夢,有了理想,看完《南征北戰(zhàn)》,想長大后成為一名軍人,扛槍打敵人;看完《秘密圖紙》,想當(dāng)一名公安警察,破案抓壞人;看完《紅雨》,又想當(dāng)一名醫(yī)生,背著藥箱救死扶傷;有時候甚至還想當(dāng)一名電影演員,這樣就能拍很多電影,演繹各種各樣的人生……如今的我專訪了大量咖位十足的電影明星,就熱點話題進行廣泛探討,不僅圍繞時事或?qū)I(yè),更以人的經(jīng)歷、感受為中心,抽絲剝繭講述故事,以人生百味來體現(xiàn)智慧和感悟。童年時光因露天電影而美好,因露天電影而難忘。(米廣弘,文化學(xu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