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范圍內(nèi)來說,“公”這個姓氏不太多見;但就臨沂市的蒙陰縣來說,“公”是一個有名的大姓。

根據(jù)《蒙陰縣志》的記載,1987年時,蒙陰縣境內(nèi)有300多個姓氏,其中王、張、公、劉、李、趙、孫、宋8姓為大姓。這8個大姓當中,王、張、劉、李、趙、孫、宋在全國也是很普遍的姓氏。公姓在蒙陰縣能與他們并駕齊驅(qū)的,可見規(guī)模之大。按照當時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蒙陰全縣的公姓約有8000戶。
蒙陰公姓之所以興旺,歷史悠久是一個原因,根據(jù)族譜記載,東蒙公氏系出姬姓,是春秋時期魯國公祖的后裔,魯昭公的兒子名字叫做“衍”,開始以“公”作為氏,這就是公氏的由來。
魯國滅亡之后,公氏逐漸東遷,散居沂蒙一帶。到了宋金之際,為了躲避戰(zhàn)亂,公氏先祖從沂州附近的義溝村遷入東蒙山區(qū),在上東門村一帶落戶。這支公姓人,后世也被稱作“東蒙公氏”。而上東門村,也就成為東蒙公氏的祖居地。從北宋末年算起,距離現(xiàn)在也有九百年左右的時間了。
按照現(xiàn)在的區(qū)劃,上東門村屬于野店鎮(zhèn)。從蒙陰縣城向北,沿著省道231行駛,到了野店鎮(zhèn)駐地之后,向東再走一段路,就可以到達上東門村。
定居在此之后,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繁衍生息,東蒙公氏開枝散葉,逐漸分布到多個地方,蒙陰縣境內(nèi)的坦埠、故縣、響水莊、西高都、東坪、煙莊、尹家洼、后城子、鐵城以及新泰的劉官莊、沂源的雕崖、莒縣公家莊、沂南的新興、局埠村(以上只是小部分,還有其他村莊,難以一一列舉),都有東蒙公氏族人的分布。
東蒙公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民國時期修撰的《公氏族譜》在序言中說:“蒙陰公氏,宋宣和間遷于蒙之東上門,歷元明而大顯,其躋位宗伯主盟騷(文)壇者,世所稱文介公也。”
上面提到的文介公,就是明代東蒙公氏名人公鼐。公鼐,字孝與,在《明史》當中有傳。史載:公鼐,蒙陰人。曾祖奎躋,湖廣副使。父家臣,翰林編修。也就是說,東蒙公氏當時是有名的書香門第,一連數(shù)代都有人才。
公鼐在萬歷年間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的職務。翰林院是儲才重點,能進入這里的,都堪稱人中龍鳳,升遷也比較快。公鼐先后擔任東宮講官、左庶子、祭酒、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充實錄副總裁等官職。后來,見魏忠賢亂政,他辭官回鄉(xiāng)。去世之后,朝廷賜予他“文介”的謚號。這就是“文介公”的由來。
因為擅長寫詩,公鼐在后世備受文人推崇。清代山東名人王士禛就曾在《池北偶談》中專門稱贊過公鼐,說:“吾鄉(xiāng)公文介公(鼐),萬歷中,為詞林宿望,詩文淹雅,絕句尤工。”
當然了,公鼐只是東蒙公氏杰出人物的一個代表,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公姓名人(明代出過五位進士),在此不一一列舉。
在清代乾隆年間續(xù)修家譜時,東蒙公氏擬定了二十個字的輩分排序,分別是:“肇毓東方懋,丕惟衍續(xù)綿,允中懷敬慕,尚式廣宗傳。”從這個輩分用字上,就能看出東蒙公氏厚重的文化底蘊。
以上這些輩分用字,相信蒙陰當?shù)氐呐笥褢摱疾荒吧,其中的有些字,應該?jīng)常能見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