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濤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加強基礎教育師資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幾年來的大面積試點,全面實施改革時機已成熟。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為基礎教育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8月27日中國政府網)
自2013年初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到現在,已經有兩年多時間,這為現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而本次改革中的一些亮點,也可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發(fā)教育熱情、釋放教育活力的作用。
綜合來看,亮點至少有以下兩個。一是“過分強調論文”標準的改變,是廣大教師最希望看到的改革。筆者查閱了數個省份的試點工作方案,看到了除正高、高級職稱外,其它評審條件基本不強調發(fā)表論文情況,只強調教研能力、溝通能力等基本業(yè)務能力。也就是說,年輕教師晉升中低級職稱將更加容易,不是必須撰寫一些假大空的論文了,這可能會對中小學教師論文期刊及論文產業(yè)形成很大的沖擊。
第二個亮點是,“注重師德、實績和實踐經歷”將讓學校在評價教師方面有更大的權力。教師也將會受到師德、成績以及其它方面的更多約束。對于業(yè)務能力突出,教學成績較好且容易得到學校認可的教師而言,晉升職稱相對會容易一些;但對于業(yè)務能力一般、教學成績又一般的老師而言,可能就會面臨多一些的阻力。同時,“對農村和邊遠地區(qū)教師傾斜”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所有老師都往城里跑的心理。
此外,職稱評審的透明化、專業(yè)化以及評聘分離等,也能進一步實現中小學教育系統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但不得不說的是,對于此次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而言,仍然有一些地方未能滿足部分一線老師的期待,這也說明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而如何讓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更能發(fā)揮好激勵作用,仍然是當下社會最重要的一道難題。
比如,“改變過分強調論文”的原則,仍然沒有在根本上改變論文在職稱評審中的作用,而這樣的精神落實到各基層教育局以及各學校,會出現打折情況;比如,職稱決定收入的大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職稱高的工資高,即便沒有多少工作量,其工資仍然高,職稱低的則完全相反,即便工作忙死累死,也就是那點工資;再比如,各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在評聘職稱時,仍然有許多暗箱操作的空間,在制度設計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紕漏。
理論上講,職稱是職業(yè)能力的反映,但現在看來,職稱上面仍然綁架著許許多多的利益,這也使得職稱制度可能會成為另外一種不公。因此,筆者認為,當下全面推進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雖然有一些亮點和進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過往職稱評聘層面出現的一些問題,但職稱制度改革仍然永無止境——如何讓教師職稱制度不斷完善,仍然考驗著教育和人力部門以及廣大中小學校的智慧。而且,不僅僅是中小學職稱制度,社會中各行各業(yè)的職稱制度,都應該進行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