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員 丁琪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主題活動首日,采訪團一行參觀了沂蒙革命紀念館和臨沂市規(guī)劃展覽館。兩個場館,同一種底色;兩個時代,同一種信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每一種事物但凡以場館的形式定格,就意味著精神根植于大地、情懷根植于現(xiàn)實。這種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橋梁,“不僅是舊遺產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fā)生器”。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和臨沂市規(guī)劃展覽館,人們能夠看到一方匯聚著力量的水土、一片凝聚成精神的大地,英雄輩出一脈相承、篳路藍縷薪盡火傳。
沂蒙之所以是沂蒙,因其為善良質樸的百姓與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匯聚而成,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的生動實踐;還因曾經閉塞貧困的掙扎與多災多難的民族并肩攜手前行,以“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 最后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這種最為原始的捍衛(wèi)主義和最為樸素的家國情懷,詮釋保家衛(wèi)國的骨氣與血性。一尊尊雕像、一座座豐碑、一張張圖片、一件件遺物告訴世人:我們的信仰既有情感的支撐,更有理論的支撐,還有實踐的支撐。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這種支撐延續(xù)至今。今天,我們黨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和全國人民一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以精神為指引,發(fā)展與進步,就是今天的沂蒙稱謂。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視察臨沂時,曾動情地說:“山東是革命老區(qū),有著光榮傳統(tǒng),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今天,當我們從沂蒙革命紀念館移步至臨沂市規(guī)劃展覽館,我們對產生于斯、長成于斯的沂蒙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臨沂之所以是臨沂,除了“魯南古城秀,瑯琊名士多”的悠久歷史和英雄史詩般的革命情懷,自2002年以來,按照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模式,臨沂市的發(fā)展規(guī)劃可謂“幾任書記一張圖,一張圖紙干到底”。這是對沂蒙精神中“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精神的實踐和延續(xù),也就是我們今天大力倡導的領導干部應具備的“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與擔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藍圖一張,目標一個,接棒接力、上下同欲。這種戰(zhàn)爭年代延續(xù)至今的黨群關系水乳交融,群眾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精髓,已成為今日臨沂以敢打敢拼、吃苦耐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品格建設家園、謀劃幸福的強音。這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成就感與榮譽感,也是每一位臨沂人以實干擔當為“功成必定有我”的注解。所以,我們更愿意將這種奮進與開拓,定義為“過去照亮未來”的臨沂詮釋。
是的,“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共和國的底色永遠激蕩著紅,沂蒙紅是這份底色中激蕩人心、感人至深的一抹。蒙山高,沂水長,以沂蒙精神守望時代信仰,為未來匯聚更為蓬勃的力量。 |
我來說說() |
|
上一篇:今天,以紅色的追尋點亮沂蒙精神地標 |
下一篇:相隔10年后,汽車“二次下鄉(xiāng)”從哪開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