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付彪
6月3日,仲夏時節(jié)的武城縣甲馬營鎮(zhèn)東堤口村,即將成熟的小麥隨風翻涌。“這片地是我們村的‘明星田’!”種糧大戶王凱霖指著其中一片麥田驕傲地說。
走近細看,果真與眾不同:麥株排列比一般農田緊湊濃密,麥穗個頭也要大上一圈。初步估算,每畝產量比常規(guī)種植能增產100—200斤。
“這都是密植滴灌技術的功勞。”王凱霖流轉了1.7萬畝土地,如今,耕、種、管、收各環(huán)節(jié)已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yè),只有灌溉始終是個難題。去年,他從外地引進密植滴灌技術,在2700畝農田里鋪設滴灌帶,實現了灌溉的機械化與自動化。
王凱霖告訴記者,密植滴灌的主管網鋪設在地頭,毛細管網鋪設在麥田里。澆地時,只需打開泵站,水流就會順著毛細管網抵達麥苗根部。該技術一天一夜能澆50畝地,只需要1個人看著,效率是傳統(tǒng)大水漫灌的三倍。
密植滴灌技術不僅節(jié)水省工,還能實現肥水一體化。“傳統(tǒng)施肥方式僅在返青期追肥,肥效只有20-30天,等到小麥后期抽穗揚花時,正是需要肥料的時候,肥效卻跟不上了。那時大水漫灌會造成植株倒伏,而我們鋪設滴灌帶,讓后期追肥變得輕松高效,小麥增產自然水到渠成。”王凱霖說。
新技術劃不劃算?王凱霖算了一筆賬:應用密植滴灌技術,較普通地塊畝均多收150斤小麥,用水量比大水漫灌節(jié)約一半,雖然肥料多施30-40斤,增加成本50-70元,但增產帶來的收益遠超這一支出。由于管理土地面積大,以往王凱霖都是外包澆地,1000畝地一季澆2次要10萬元;鋪設滴灌帶后,每年只需更新毛細管網,主管網和過濾設備3-5年更新一次,這樣算下來,1000畝地成本大約10萬元,與人工基本持平,但是產出增多了,效益更高了。
“糧食要高產,就要科學種田。”王凱霖說,他打算明年在1.7萬畝農田里全部鋪設滴灌帶,讓糧食產量再創(chuàng)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