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范圍內轉基因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產業(yè)應用突飛猛進,但在我國,轉基因安全問題已變成一個正方反方水火不容的社會話題。
“轉基因安全問題的非理性爭論,凸顯了在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科學精神的匱乏與缺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研究員13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認為,尊重事實、理性包容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在轉基因安全問題爭論中,需要秉持的科學精神,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通過科學探索和理性討論,揭示真理、形成共識。
苛求絕對安全 違背科學精神與科學常識
在林敏看來,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是科學問題。
比如在轉基因安全爭論中,“轉基因食品吃一代安全,吃十代二十代安全嗎?”這種說法非常流行。
“其實苛求轉基因食品的絕對安全違背了基本的科學精神與科學常識。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食品,甚至包括水,都有安全劑量。”林敏說。
此外,“蟲都不吃,人能吃嗎?”這句流傳甚廣的話乍聽似乎非常有道理,但這種簡單的類比思維方式是不科學的。
林敏解釋,科學家利用Bt基因培育的轉基因抗蟲作物,首先是基于對Bt基因及其殺蟲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證明能殺死棉鈴蟲的Bt蛋白對其它昆蟲如蚊子或蒼蠅無效,也不會對其它動物包括人類產生危害,其安全性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
林敏說:“關于轉基因安全性問題,最符合科學精神的結論是:轉基因技術風險可控,經過專業(yè)機構科學評價、政府部門審批和監(jiān)管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被“帶節(jié)奏”盲從反轉 缺乏邏輯思維且非理性
“轉基因話題在國內持續(xù)引起民眾關注,除了部分非專業(yè)名人的推波助瀾,更重要的是我國民眾容易在網絡上被‘帶節(jié)奏’盲從反轉。”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柳小慶說。
這源于對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基本學術概念含義不了解。柳小慶寫的科普文章留言區(qū)常會見到“創(chuàng)新說法”:“除草劑基因”“草甘膦基因”“轉基因作物是內置了農藥”,以及將轉Bt轉基因作物說成是“轉病毒作物”等。
“這些基本概念的含義都錯得離譜,又如何能獨立做出判斷呢?因此,在社會整體缺信的大背景下,他們很容易失去判斷力,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柳小慶說。
當無法從正面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時,有辯證科學思維的人就會通過同類比較分析和換位思考等方式去從側面了解真相,不會輕易下結論。在柳小慶看來,反轉人群更缺乏辯證的科學思維。部分反轉民眾聽風就是雨,不去比較、不去求證、不去從權威渠道獲取可靠信息,就妄下結論。
這種情況在轉基因陰謀論中表現尤為突出。柳小慶說,且不說那些“轉基因會亡國滅種”和“轉基因是美國針對中國人的世紀陰謀”等論調,一些反轉人士竟還散布“從國家各個監(jiān)管部門和科研部門均已被收買”這樣的言論,實在想不出哪個公司有如此大能量能收買如此多的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收買的目的竟是為了毒害人民和同胞。
然而,如此荒誕的論調卻非常受反轉人士歡迎。
“反轉人士因科學知識缺乏,思維邏輯單一且非理性;再加上在社會缺信的大背景下,有影響力的名人,無論是否是專業(yè)人士,只要稍微推波助瀾就會容易引起輿論熱潮、帶偏輿論方向。”柳小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