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曰:瑯琊郡秦置,高帝以屬齊,高后七年(公元前180年)立營陵侯劉澤為瑯琊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徙劉澤為燕王,以瑯琊歸齊。于是,中央又在其西的諸城另筑一座東武縣城(今山東諸城)作為西漢瑯琊郡的新治所,郡下轄東武、不其、諸、瑯琊等五十一縣,大致包括今膠南、日照、諸城、以及臨沂的東北大部,屬徐州刺史部管轄,并設有鹽官和鐵官。此時的瑯琊郡,人口約有一百零七萬九千一百,是轄區(qū)面積最大、管轄縣級單位最多的時期。
至東漢,瑯琊之區(qū)治范圍及其治所均發(fā)生了大的變化。據(jù)《樂史》:“后漢以為瑯琊國,以皇子京為瑯琊王,領縣十三,徙都開陽今臨沂縣界開陽故城是也。后益為十七縣,六縣在峴山北,十一縣在峴山南是也。”這就是說瑯琊由郡改為國,并且治所由東武城移至開陽(今臨沂北戴城子),這里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瑯琊王氏的故鄉(xiāng)。其下轄諸縣、東武、瑯琊、開陽等縣,大體包有膠南、日照和臨沂的大部,治區(qū)的范圍比西漢大為縮小。
這時,瑯琊國仍在徐州刺史部的管轄之下。越都秦郡的故瑯琊,此時以一個縣的身份出現(xiàn)在歷史的舞臺上,瑯琊舊地漸為后人淡忘。
三國時期,在地方上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樼饑禐榈胤蕉壭姓䥇^(qū)劃,再加上東漢末年戰(zhàn)亂頻繁,戶口凋敝,濫置州郡,其地位進一步下降。這一時期,瑯琊國在曹魏的統(tǒng)治之下,屬徐州,仍治開陽,共領有五縣:開陽、繒縣、即丘、臨沂和陽都,其地域及管轄的范圍大大縮小。自此時起,秦瑯琊郡治均不屬瑯琊郡(國)管轄之下。
瑯琊內(nèi)部的百姓遷移也十分普遍,可以諸葛亮籍貫“瑯琊陽都”管窺之!度龂·諸葛瑾傳》引韋昭《吳書》說:“(諸葛瑾)其先葛氏,本瑯邪諸縣人,后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吳書》作者韋昭(204年-273年)與諸葛瑾及瑾子諸葛恪是同國、同時代人,諸葛氏得姓原因的說法是可信的。諸葛氏是因葛姓自諸縣遷入陽都而得,但何人為始不詳。
諸葛氏在陽都扎根后,及至諸葛亮父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先任梁父縣尉,后升遷為泰山郡丞?へ┦强な氐闹,職責是協(xié)助郡守維持地方治安等,年俸六百石。諸葛亮的母親,據(jù)傳姓章,在諸葛亮幼年時就去世了。諸葛亮七八歲時,諸葛珪病逝。諸葛珪在泰山任職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在陽都老家未仕,但已與名流要宦有交往。諸葛珪去世后,他承擔起兩個家庭的生活重任。
初平四年(193年),袁術殺陳溫之后自領揚州刺史,適逢周術病逝,便私署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玄隨即帶領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去了豫章。不久,“漢朝更選朱皓代玄”。諸葛玄只得拖家?guī)Э谳氜D(zhuǎn)往襄陽,投奔舊交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197年)在襄陽病故。
南渡大江結(jié)使命
西晉時瑯琊國一仍其舊,只不過面積略大,比曹魏多領華縣、費縣、蒙陰、東安四縣。瑯琊王司馬睿正是在其治下的瑯琊王氏的撫佑下,才得以在江南立足,續(xù)延司馬王朝。
“瑯琊王氏”這一郡望,是長期生活于瑯琊郡這一特定行政區(qū)域內(nèi)的王姓望族,郡屬“瑯琊”是這一國內(nèi)著名望族的鮮明標識。瑯琊臨沂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自這一世族的奠基者——西漢名臣和經(jīng)學大家王吉,由瑯琊高虞(今即墨市溫泉鎮(zhèn)西高虞村)徙家于同郡的臨沂縣都鄉(xiāng)南仁里(今臨沂蘭山區(qū)白沙埠鎮(zhèn)孝友村)后,這一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長達400余年。
王吉之子王駿和孫輩王崇,均官至三公。因其祖孫三代皆為高官,故有累世之美。這一榮耀不僅在一郡內(nèi),即使在國內(nèi)亦不多見。于是,以王吉祖孫為代表的這支王姓家族,便成為聞名遐邇的高門望族。
因自王吉起,其子孫世居瑯琊國臨沂縣。于是,“瑯琊臨沂王氏”便成為國內(nèi)著名的代表性郡望和此支王氏家族引以為榮的標志性徽號。自此至唐代的九百余年間,其后裔無論身居何處,均無不自稱是“瑯琊王氏”。以至千余年后,由于聲名之顯赫,人們一提起瑯琊便想到的是臨沂,而于膠南的古瑯琊卻十分隔膜,這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種并不多見的現(xiàn)象。
有“書圣”之稱的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也是瑯琊王氏郡望的一位代表。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于瑯琊臨沂,并在此度過他的幼年時期。
除了瑯琊王氏,瑯琊還有其他名門望族,如顏氏。春秋時期,顏氏家族成為魯國的卿大夫世家。顏回第二十四代顏盛,在三國魏時,先后任青、徐二州刺史。顏盛在任徐州刺史時,把顏氏從原居的曲阜城遷到他治下的瑯琊國的臨沂城附近。因顏氏代傳孝恭,故人們稱其所居處為“孝悌里”。
至西晉時期,顏盛子顏欽任東莞、廣陵(皆為西晉徐州郡名)太守等職。這樣,顏氏在遷徙至臨沂后才進入世家大族的行列。至顏含隨司馬睿南渡,顏氏在臨沂共歷四代80余年。
公元320年,瑯琊王司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康建立了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北方大片土地沒于少數(shù)民族之手,瑯琊國亦不例外。為維持世家大族的地望、招徠流民、安定民心、以達到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于是司馬睿在江南大量僑置州郡縣,瑯琊郡也包括在其中。
瑯琊郡初置江南時并無實土,寄居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至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方才分江乘縣地(今棲霞山附近江邊)為瑯琊郡實土,并以桓溫任瑯琊內(nèi)史(即太守),出鎮(zhèn)金城(今江蘇句容北的金城),金城遂成為瑯琊郡的治所,領有懷德、江乘、臨沂、陽都、即丘、和費等六縣,其中只有江乘縣有實土。
而司馬睿做瑯琊王時曾寓居的瑯琊山,在安徽滁州市西南五公里處,到宋時歐陽修到滁州后,先后建豐樂亭、醉翁亭,又撰寫聞名于世的《醉翁亭》。瑯琊山聲名日隆,知者頗眾。
晉室南渡后,北方進入民族大混戰(zhàn)時期。先后建立了十六個國家,而相繼占據(jù)過山東的后趙、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冉魏等國先后在原瑯琊國的區(qū)治內(nèi)建立了瑯琊郡,治所大都在開陽,轄區(qū)范圍大體與原瑯琊國相仿。這一時期直至隋朝,各國之間相互攻伐,瑯琊郡所轄具體縣數(shù)變化繁雜。
及至隋朝,南北再次實現(xiàn)統(tǒng)一,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瑯琊郡,以縣屬沂州。至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又將州縣兩級制改為郡縣兩級制,在全國190余郡中,屬于徐州刺史部管轄下的瑯琊郡算是較大的一個。治所在臨沂(今臨沂市),領有臨沂、費縣、莒縣、沂水、東安、新泰、顓臾等七縣。大致相當于今天的臨沂和日照地區(qū)。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