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煎餅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fā)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實力薄弱,常被曹兵追殺。一天,劉備大軍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將士饑餓困乏,情勢危急。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面為漿,將銅鑼置于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后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殺出重圍。后來,當?shù)厝艘擦暤么朔ǎ~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制成鑼狀的煎餅烙,俗稱“鏊子”。從此,煎餅便在沂蒙乃至齊魯大地上流傳開來。
它以紅薯面、小麥面粉、玉米面為原料,攪成濃糊狀,上熱鏊攤烙而成。餅薄如紙,色調(diào)微黃,質(zhì)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yǎng)豐富,尤其是以小麥為原料制作的煎餅,配以鮮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在臺灣出版的《山東文獻》上記載,黃鯽子魚卷煎餅,為日照的食品之一絕,久食不厭。它的特點是食用方便,便于保存。
清代蒲松齡曾作過一篇《煎餅賦》,里面寫到“(煎餅)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正宗的山東煎餅正是如此。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